從“賣稻谷”到“賣品牌”“賣體驗”
津南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內600余畝“金稻939”“津源U99”等品種水稻長勢喜人。 記者 潘立峰 攝
日前,津南區小站稻插秧工作基本完成。漫步小站鎮會館村高標準農田,微風掠過,嫩綠的秧苗輕輕搖曳,一幅充滿希望的田園畫卷徐徐鋪展。
“目前村里小站稻種植面積達620畝,年產稻米約25萬公斤。”小站鎮會館村黨總支書記鄭加林介紹,過去5年,乘著小站稻振興的東風,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年收入從180萬元躍升至380萬元。
“我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產業升級。”鄭加林說,村里打造了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修建棧道、觀景臺,設置音樂噴泉與夜景燈光,還推出稻田蟹垂釣、觀光小火車、稻耕研學等特色旅游項目,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稻作文化。2024年,國際水稻研究院落戶會館村,種植16個品種試驗田,如今小站稻展示館、體驗館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科技賦能讓小站稻發展提質增效,也為品牌塑造和體驗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小站鎮鎮長任紹坤介紹,目前全鎮小站稻產業相關經營主體達118家,通過推動小站稻“接二連三”發展,開發胚芽米、米糕等深加工產品,提升附加值。同時,串聯資源要素,打造迎新村等農文旅融合示范片區,推出5條特色旅游線路,今年已接待游客92萬人次,農文商旅綜合收入達1324.3萬元。
近年來,津南區立足小站稻資源優勢,在 “源”“魂”“種”上深耕細作,圍繞小站稻“種(子)、種(植)、管(理)、收(割)、運(輸)、儲(存)、加(工)、銷(售)、消(費)”九要素,全力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數據見證著津南區小站稻的振興之路:2018年積極恢復種植,面積從2015年不足萬畝增至3.2萬畝,2024年達5.8萬畝。截至2024年底,建成高標準農田5.02萬畝,占耕地保有量47.58%,今年還將推進722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作為小站稻發源地,津南區全力推進國家級小站稻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津南區副區長鄭建立說,2023至2024年,全區共有11家項目單位申報了12個小站稻產業集群項目。2025年將建設7個小站稻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購置大米生產線設備、小站稻全自動分裝碼垛一體化設備、存儲庫提升改造等,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小站稻產業鏈的整體質效,讓小站稻品牌更加熠熠生輝。
從一粒良種到萬畝良田,從單一種植到農文旅融合,津南區小站稻完成了從“賣稻谷”的原始耕作,到“賣品牌”的品質升級,再到“賣體驗”的價值升華,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