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紅飄香里的縣域振興密碼
在廣東“百千萬工程”實施的三年間,化州以“土特產”破局,將化橘紅這一傳統中藥材,鍛造成撬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資源轉化、產業升級與城鄉共榮的系統變革。
從資源稟賦到產業根基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化州化橘紅的獨特性,來源于其本身所含藥物有效成分,更來自種植化橘紅的土壤中富含礞石,與溫暖濕潤的氣候共同作用。然而,傳統種植模式下,產量與品質的不穩定始終制約產業發展。“百千萬工程”實施后,化州跳出“靠天吃飯”的思維定式,以科技創新重塑產業根基。與13家省級以上科研單位的深度合作,不僅實現了良種培育的突破,更通過搭建11個科研平臺和2個博士后工作站,構建起覆蓋全種植周期的技術支撐體系。從“2+10”(即2個省標準和10個茂名市地方標準)標準體系,到GAP標準種植基地的精細化管理,再到萬畝示范帶的規模效應,98%的良種覆蓋率和95%標準化生產水平,化州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散種散收”到“標準化、規模化、數字化”的蛻變。
從單一加工到全鏈增值激活產業生態乘數效應
化橘紅產業的轉型升級,本質上是一場從“原料依賴”到“全鏈增值”的革命。化州突破傳統中藥材加工的局限,以“藥食同源”為核心,向保健品、日化品等領域延伸,開發出200余種衍生產品。這背后不僅是產品種類的豐富,更是對產業鏈價值的重新定義——通過精深加工,化橘紅的附加值提升了數倍,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15億元的背后,是“一粒果實撬動一個產業”的生動詮釋。
化橘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以及化橘紅大數據、溯源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三大數字化平臺的搭建,使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逐步搭建起覆蓋種植到銷售環節的質量追溯體系。這種產業生態的完善,讓化橘紅擺脫了同質化競爭的困境,在市場站穩腳跟,形成了“原料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市場服務”的完整閉環。
從區域特產到全國品牌 破局立標賦能品牌建設
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和2024年廣東省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十大案例,榮登全國區域品牌傳播影響力百強榜,斬獲省內首例“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證……化橘紅品牌影響力指數從2023年的599.83躍升至2024年的950.76,背后是立體化的品牌傳播策略。從亮相國家級展銷會,到與吉林人參的“南北對話”,再到三農短劇的網絡破圈,化州打破了農產品品牌傳播的傳統路徑。特別是“藥食同源”認定的通過,不僅為產業打開新的市場空間,更推動化橘紅從藥用價值向生活消費場景延伸,實現了品牌價值的二次開發。
在品牌建設領域,化州化橘紅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突圍之路。與中檢集團合作建立檢測中心,搭建化橘紅標準交易倉儲平臺,這些舉措看似是質量管控手段,實則是對品牌信任的重塑。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已從“能用”轉向“可信”,化州通過標準化、透明化的品牌管理,讓化橘紅從區域特產蛻變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理標志產品。
從產業振興到城鄉融合 書寫縣域發展新范式
化橘紅產業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經濟范疇。以化橘紅博覽中心為核心,聯動化橘紅賞花節、平定鎮大嶺村“中華化橘紅第一村”等旅游資源,將農業生產、文化體驗與旅游消費深度融合。這種“以產興城、以城帶鄉”的發展模式,讓化州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聯農帶農機制的創新,更讓產業發展的紅利惠及千家萬戶。從種植戶到加工工人,從電商從業者到旅游服務人員,化橘紅產業創造的不僅是就業崗位,更是鄉村振興的人才蓄水池。當35萬從業者共享產業發展紅利,當年輕一代返鄉創業成為常態,化州正用實踐證明: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轉型,能夠成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站在“三年初見成效”的節點回望,化橘紅產業已成為化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未來,化州將繼續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重點打造“十里橘鄉產業帶”與“化橘紅貢園”農文旅綜合體,持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化橘紅這一“土特產”在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書寫更多“一棵樹致富一座城”的故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