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為營謀“三增” ——云南紅河州探索高原特色農業利益共享機制觀察
現如今,提起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飲云茶、賞云花、品云果、喝云咖”已成為置頂新生代人群消費清單的亮眼IP。近兩年,“622”這個數字,讓藍莓從眾多“云果”中脫穎而出、備受關注。從農民叫好、媒體聚焦,到領導點贊、示范推廣,這一聯農帶農模式成為云南“三農”輿論圈的重要IP。
何為“622”?這個起源于蒙自市的聯農帶農模式,主要指藍莓銷售收入的分配比例:農戶占60%、村集體公司占20%、龍頭企業占20%。農戶以自有土地成立家庭農場、負責日常管理,村集體出資為農戶改造大棚、建設灌溉設施,龍頭企業負責苗源、技術、銷售。
粗看之下,該模式似乎并不復雜,但其聯農帶農效果卻讓人眼前一亮:以云科創數字藍莓家庭農場項目為例,截至2024年,該項目已輻射10余個村,帶動家庭農場創收1400萬元,戶均年收入20萬元。究其根本,在這個模式里,農民不再以務工者而以“農場主”身份成為產業鏈價值鏈重要一環,甚至站在了“C位”,同時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龍頭企業增效,走出了一條政企優勢互補、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振興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兩赴云南考察,要求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今年3月,總書記再度到云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要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要積極探索利益共享機制,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
云南上下牢記囑托,牢固樹立一切為了農民增收的“三農”工作導向,各地積極探索高原特色農業的利益共享機制,為實現“三增”目標探路。春夏之交,記者來到“622”模式的發源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近距離觀察這里步步為營、穩扎穩打謀劃實現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鮮活實踐。
產業增值“邁大步”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選準適應市場需求、前景可觀、吸納勞動力多的產業,聚焦全產業鏈,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持續深入耕耘,以產業增值的實際成效,夯實農民穩定增收的根基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賽道有很多,重在因地制宜、各展所長。
“好個臨安府,沙莜當晌午。”“臨安府”是建水縣的古稱,自明清時期起,“沙莜”便是當地知名的紅薯品種。這里光照時間長、無霜期長、有效積溫高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高原黃金蜜薯的獨特口感。但長期以來,品種混雜、種植技術傳統以及產業鏈融合度不高等問題,制約了產業提質增效。
產業增值首先要從種業端發力。春夏之交的建水飄著蒙蒙細雨,銳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紅薯基地綠油油望不到邊際。“脫毒種苗出苗早、產苗高、成活率高、上市早,增產幅度可達20%至50%。”公司總經理、建水縣紅薯協會會長劉建標告訴記者,這里作為云南首家紅薯脫毒種苗繁育基地,年產7億株脫毒種苗,可滿足全省70%種苗需求。
種植端升級必須靠技術創新。建水掛牌成立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工作站”,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參與組建建水縣薯類產業科技特派團,推行“冬馬鈴薯-夏甘薯”輪作增糧增收技術,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全年平均畝產3噸左右,平均畝產值達7000元。
市場端挖潛則要靠“接二連三”。建水積極引導、培育本地農業企業開發紅薯加工業務,構建起完善的電商銷售體系,紅薯干等系列產品不僅向國內大型超市供貨,還通過企業轉銷等方式銷往30余個國家和地區,增強了產業鏈的整體價值和競爭力。
隨著“三端”精耕細作,建水紅薯價格穩步上漲,從每噸1600元提升至3000元。目前,全縣紅薯種植面積10萬余畝,產值近10億元。明清時期的“沙莜”,已蛻變成電商標簽上的“高原黃金”和群眾增收致富的“甜蜜法寶”。
“三端”齊發力,產業“邁大步”。更為關鍵的是,要讓農民在產業鏈上唱主角,共享產業增值的紅利。
彌勒市章保社區小河邊村,鮮紅的玫瑰鋪滿山野;村頭巷尾,玫瑰加工工坊擠擠挨挨;游客中心,玫瑰系列加工產品琳瑯滿目……從“有女莫嫁小河郎”到“亂花漸欲迷人眼”,小河邊村用了10年,愣是把干熱氣候和丘陵地形從發展短板變成種植優勢。
在回村創業的章保社區黨總支書記楊金坤的帶動下,小河邊村盯住玫瑰花加工產業,推進“村集體+家庭作坊+企業”的發展模式,引進6家企業,培育市場經營主體139戶。全村玫瑰種植由最初13戶、60余畝發展到如今200余戶、3500畝,畝均收益提至2萬元左右。
楊金坤驕傲地告訴記者,村民之前大多從事種植端,現在已大舉進入加工和市場端,分享到更多產業紅利。全村上百家加工工坊中,有八成是本村村民建設運營,僅銷售烘干花茶就實現收入2300余萬元,95%的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通過培育壯大重點產業,紅河州去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33.7億元,較2021年增長26.7億元,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要立足資源差異和地域差異科學布局,從‘三端’發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增值。”紅河州委書記趙瑞君表示,紅河持續探索優化利益共享方式,讓企業、農民及村集體都有合理收益,讓發展更可持續。
企業增效“進一步”
——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型企業為主體、農民合作社為基礎的格局,把“小農戶”同“大市場”連接起來,既保障資本參與生產經營獲得增值和發展,也要保證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當地、更多給予農民
七彩紅河,“花花世界”不只有彌勒。走進開遠市羊街鄉,8000多畝現代化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內各類菊花、玫瑰競相綻放,工人們正忙著采摘、分揀、包裝。
2016年,開遠通過援滇干部牽線,引進上海虹華園藝總公司投建開遠天華生物產業有限公司,打造“七彩云菊”花卉品牌,建成花卉產業集群。這一龍頭,引進、收集菊花品種2800余個,每年有鮮切花約2000萬枝遠銷日韓,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菊花鮮切花和種苗出口企業。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公司采取“種苗保質優價+免費技術指導”模式帶動800余戶農戶實現經營性增收,農戶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畝均增收1萬~2萬元。同時,鼓勵農戶“走出去”成立公司或合作社,目前有6家專業合作社引育菊花品種,逐漸形成“以企帶農、以農促企、村企共贏”的局面。
“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種養環節盡可能農民種、農民養,初加工環節盡可能農民收、農民辦,精深加工環節推動聯優企、聯名企,市場終端環節注重聯二產、拓三產,確保收益能留盡留,增收渠道能拓盡拓。”紅河州農業農村局局長趙珖菻說。
來到建水縣瑞和農業廠區內,運輸車隆隆作響,千余件新鮮高原雞蛋即將啟程,發往省會昆明和廣東深圳等地。建水縣通過“龍頭公司+養殖企業+養殖農戶”的產業加盟模式,推動公司與周邊養殖戶通過訂單模式緊密合作。如今,蛋雞養殖已成為建水縣支柱產業,全縣擁有245家規模養殖場,禽蛋年產量穩居全省前三。
位于彌勒市的云南紅酒莊里,游客正在品鑒各類紅酒、欣賞園區風光。彌勒市依托10余萬畝葡萄資源,開發以“酒莊”為主要特色形式的鄉村旅游。通過整合葡萄酒文化、葡萄園生態農業、養生文化三種資源,以旅游產業帶動一、二產業融合互動,創造就業崗位3000多個。這里年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2000余萬元,拉動了縣域假日旅游消費,還帶動了周邊農村發展。
“2021年以來紅河州凈增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4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5戶,農業投資總量穩居全省前列。”紅河州委副書記、州委宣傳部部長應亥宗表示,州委作出農轉工轉貿部署,一企一策引導種養企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一批高質量的農業龍頭企業。
農民增收“不止步”
——以“就近就地就業紅河在行動”為抓手,探索土地流轉、就地就業、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分成等多種增收模式,運用“典型引路法”全面推廣聯農帶農經驗模式,持續促進農民增收
還沒來到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所在的黑泥地社區,記者就先聽說了這里強村富民的傲人成績:在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引領下,2024年社區實現經濟總收入274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3.16萬元,比十年前增長234%。
黑泥地社區黨總支書記錢保興拉著記者,掰著指頭算了三筆增收賬:
第一筆是旅游賬:依托社區黃花風鈴木、彝族花燈傳習所等旅游資源,黨總支領辦鄉村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公司+花海田園”模式,在2024年花期,黃花風鈴木觀賞區僅14天時間實現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
第二筆是資源賬:依托產業園輻射帶動優勢,黨總支領辦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盤活集體土地76畝,入股園區5家花卉公司,村集體每年增收17萬元;
第三筆是勞務賬:依托閑置勞動力成立村勞動服務公司,目前社區有130名居民在園區公司上班,從“下地干活”變“進園上班”,每年實現務工增收557.61萬元。
“紅河大力開展‘就近就地就業紅河在行動’,培育更多‘家門口’產業,總結推廣了一批可學習、可借鑒、可復制的聯農帶農模式。”應亥宗說。
其實,與“622”模式相比,“阿者科計劃”更早為世人熟知,作為脫貧攻堅階段的名牌案例,2024年還入圍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2018年,立足于紅河哈尼梯田遺產區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元陽縣以阿者科村為試點,實施“阿者科計劃”,圍繞群眾增收目標,實行“37”利益分配機制。
阿者科村黨支部書記馬有德告訴記者,所謂“37”,就是收益的30%留存村集體公司,用于后續管護建設及壯大集體經濟,收益的70%分給全村65戶村民,歸村民的分紅再分四部分執行,傳統民居分紅40%、梯田分紅30%、居住分紅20%、戶籍分紅10%。
厘清了權益,明確了收益,阿者科發展動力十足。蘑菇屋民宿、哈尼農家菜、特色長街宴……通過盤活資源,阿者科走上了鄉村旅游致富之路。元陽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洋介紹,如今村民在家就能享受分紅,梯田紅米系列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直接帶動了農戶增收。計劃開展以來,村里共舉行旅游發展分紅大會11次,累積分紅達287.05萬元,戶均增收4.4萬元。
通過總結推廣蒙自“622”等模式,紅河州著力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切實健全真實可靠、持續穩定的聯農帶農機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近年來,紅河州農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經濟增速,2024年全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1元,較2021年提高了3392元,實現了收入1萬元以下脫貧戶動態清零,為其他地區探索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