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各地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徑
從雙鴨山市寶清縣的“定制農業”到綏化市明水縣的“小菜園”,再到同江市向陽鎮的“希望花田”,在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各地正積極盤活土地資源、洞察市場需求,探索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更強的活力。
“定制農業”提升農民收入
在雙鴨山市寶清縣青原鎮興東村小松家庭農場的定制農業示范水田里,機聲隆隆、人頭攢動。種植戶們分工協作,將一行行嫩綠的秧苗精準地插入田中。
這些秧苗雖剛剛種下,但卻已經全都被預定出去了。這一“定制農業”模式,不僅讓水稻產量得到了保障,更是大幅度提升了水稻價格。
“去年,農場和黑龍江玖成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1000畝的定制訂單,種植的品種是東北農業大學培育的唯農235稻種,農戶喜獲豐收。今年,農場又和該公司簽訂了1萬畝的定制訂單。我們的價格比市場價高出3毛多,老百姓種地能多掙不少錢。”小松家庭農場負責人張興松說。
近年來,寶清縣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的生態優勢,積極探索“定制農業”新路徑,主動適應中高端市場需求,打造個性化農產品供應體系,大力推進定制農業向基地化、市場化、高端化、數字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寶清縣已經實現了定制農業鄉鎮全覆蓋,定制品類拓展至鮮食玉米、紅小豆、大米、大豆、毛蔥、龍豐果等10余種農產品,總產值預計將超過1.5億元。
“小菜園”喚醒沉睡資源
近日,來自縣城的趙女士一家在綏化市明水縣雙興鎮雙利村的小菜園中體驗春耕,田間洋溢著歡聲笑語。以“小菜園”為特色的雙利村,正通過“土地認養+田園體驗+文旅融合”模式,讓城市居民在親手耕種中重拾田園詩意,同時也為鄉村農業產業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路徑。
在雙利村的小菜園中,可見眾多竹籬笆圍起的地塊,每塊籬笆上都綁著刻有認養人姓名的木牌。“我們的小菜園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村民房前屋后的閑置菜園;另一種是村集體規劃的集中種植區。這塊地就是今年新打造的占地面積10畝的集中種植區,共劃分為30塊地。”雙利村黨總支書記李金光說。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向往田園生活,人們在打理小菜園的同時,緊張的情緒能得到放松。”雙利村村干部張桐介紹,村里的小菜園集種植體驗、親子教育、鄉村文旅于一體,既喚醒了村里的“沉睡資源”,又滿足了不同客群的需求。
“我認領了一塊小菜園,孩子平時上學非常累,周末來體驗一下田園生活,既讓孩子了解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同時也自己動手體驗一下蔬菜水果如何種植,我覺得特別好。而且,我母親在農村操勞了半生,在縣城里生活總覺得不自在,如今有了小菜園,母親又可以回歸田園生活了,干起活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綏化市民李百玲說。
據了解,雙利村的小菜園地理位置優越,緊靠雙利文旅小鎮,定制模式也非常靈活,有全托管型、半托管型和自營型,村里的農業技術人員還會提供種植規劃、病蟲害防治、有機肥料和技術指導。“小菜園解決了村里閑置菜園無人打理的問題,地認領出去我們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我家的兩塊地都‘定制’出去了。”村民張松高興地說。
雙利村的小菜園不僅促進了農戶增收,還將鄉村旅游與民宿經濟相結合,讓更多人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煙火氣。雙利村的實踐證明,當土地被賦予體驗感、參與感和情感價值,就能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希望花田”點亮鄉村經濟
初夏時節,同江市向陽鎮向陽村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鏟車來回穿梭,規整閑置土地,挖掘機揮舞巨臂,松動板結的土壤,工人們熟練地分揀著嫩綠的萬壽菊苗,刨坑、栽苗、填土,種植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以前農閑的時候就是在家閑著,今年村里說要種植萬壽菊,我就過來掙點零花錢。”村民明麗君說。曾經無人問津的閑置土地,搖身一變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寶盆”。
據了解,此次向陽村大規模種植萬壽菊并非偶然。村兩委經過多次的調研與論證,發現萬壽菊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還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花朵可提煉出天然色素,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等行業,市場前景廣闊。此外,萬壽菊的種植周期短、見效快,非常適合作為村里的短期經濟作物。因此,向陽村決定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村里的閑置地塊、菜園以及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力發展萬壽菊種植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萬壽菊比較好種,去年種了一些,成活率很高。今年村里打算先種2萬多株進行試驗,如果效益好,明年將擴大種植規模。”向陽村副書記孫宏衛說。
從傳統農業到定制農業,從閑置土地到“小菜園”“希望花田”,黑龍江省各地正以新模式與特色產業為媒,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