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用“特色產業”拼出縣域經濟新版圖—— 縣縣有特色 業業有亮點
今年,云南省以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發展迅速推進。從杞麓湖畔的現代農業到紅河邊陲的口岸經濟,從滇中腹地的工業崛起至滇西大地的文旅煥新,云南112個縣(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文旅名縣、口岸強縣四大賽道上,競相形成“縣縣有特色、業業有亮點”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版圖。
農業強縣
科技賦能“土字號”蝶變
在玉溪市通海縣,“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正上演著現代農業的奇跡。這個農民人均耕地不足0.7畝的農業縣,憑借科技賦能,將蔬菜和花卉兩大產業推向巔峰:2024年蔬菜產量91.5萬噸,70%銷往全國130多個城市,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一;鮮切花年產量6億枝,60%出口東南亞,成為“北壽光、南通海”的標桿。
通海的突圍,在于“科技+標準”雙輪驅動。在通海錦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智慧花房,無土栽培技術讓玫瑰畝產達到傳統種植的3倍,1200個品種爭奇斗艷,每年申報專利新品種超20個,“芭比系列”鮮花成為市場爆款。而在金山蔬菜批發市場,水肥一體化技術、冷鏈物流體系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標準化,48小時內可將新鮮蔬菜送達全國主要城市。
更值得關注的是,通海探索出“品牌+基地+標準+農戶”模式,通過統一生產標準、價格和銷售,帶動3800戶花農戶均年增收2.3萬元,讓“小蔬菜”成為“大產業”,“小玫瑰”育出“大經濟”。
工業大縣
新舊動能“雙軌并行”
當蒙自礦冶有限責任公司的綠色高效提煉技術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當楚雄滇中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的20萬噸陰極銅項目實現全產業鏈閉環,當云南美科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的單晶硅棒生產線自動化率達95%,云南的縣域工業正經歷著“傳統產業煥新”與“新興產業崛起”的雙重變奏。
在蒙自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綜合保稅區形成“雙核驅動”:傳統冶金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將銅、鋅等金屬純度提升至99.99%以上,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循環利用率達93%;新能源產業則瞄準單晶硅、鋰電池等賽道,云南美科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60億元,成為綠色能源聚集高地。
楚雄市則走出“傳統產業技改+新興產業培育”之路:楚雄滇中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不銹鋼永久陰極電解工藝,實現從陽極銅到陰極銅的跨越,年工業產值突破150億元;莊甸醫藥園區引入云南藥科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其化學藥高端制劑基地填補省內空白,帶動51家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形成從中藥材到制劑的全產業鏈。
2024年,蒙自市工業投資達54.34億元,楚雄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4.3%,兩地均形成“3+N”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產業“發新芽”與新興產業“生強枝”同步發力,為縣域經濟裝上“雙引擎”。
文旅名縣
跨界融合“解鎖流量密碼”
大理的風花雪月,正在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流量經濟”。2024年,大理市旅游總收入1138億元,接待游客近7000萬人次,成為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強縣。其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場景+業態”的深度融合。
在喜洲古鎮,稻田小火車項目將千畝稻田變為“活著的風景畫”,游客乘坐小火車穿行稻浪間,體驗“蒼山為幕、洱海為鏡”的田園牧歌,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戶參與旅游服務,人均年增收超萬元。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館更堪稱典范:白族阿婆現場展示千年扎染技藝,游客不僅能體驗從畫樣、扎縫到染色的全過程,還能將扎染元素融入服飾、文創產品,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300多名村民就業。
大理的創新不止于“文旅+農業”“文旅+非遺”,更向“文旅+康養”“文旅+數字”延伸:雙廊藝術小鎮吸引300多位藝術家入駐,成為文創產業聚集地;智慧旅游平臺實現“一部手機游大理”,預約、導覽、消費全流程數字化。這種“全景式、全業態、全季節”的文旅模式,讓大理從“過境游”轉向“深度游”,人均停留時間從2.3天延長至4.1天,旅游收入結構更加多元。
岸強縣
智慧通關“撬動開放經濟”
在中越邊境的河口縣,口岸經濟正上演著“速度與激情”的故事。北山公路口岸的智能驗放系統讓貨車通關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10分鐘以內,南溪河口岸的新聯檢大樓將年通關能力從500萬人次提升至1500萬人次,2024年河口口岸進出口貨運量、貨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道經濟”向“落地經濟”的轉型。河口創新“邊互通”APP,邊民通過手機即可完成互市貿易全流程,2025年一季度邊民互市貿易額達6.8億元,帶動邊民增收345萬元。而越南鮮椰子、巴沙魚等產品的落地加工,使互市商品品類增至6種,形成“進口—加工—銷售”產業鏈。如今的河口,每天有超2萬人次出入境,超千輛貨車通關,跨境電商、冷鏈物流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云南面向東盟的“開放窗口”。
從通海的“精耕細作”到河口的“開放創新”,從楚雄的“工業突圍”到大理的“文旅破圈”,全省每個縣域都在探索屬于自己的“特色坐標”,云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創新實踐,印證著“特色即優勢,差異即潛力”的縣域經濟發展邏輯,推動著云南省縣域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