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銷會客廳”實現產銷零距離
上海市社打造多樣化的供銷市集,助力連接城鄉、貫通產銷。上海市社供圖
五月的嘉定,空氣里飄著果蔬的清香與市集的喧囂。第二屆“小得盈滿購物節”長三角供銷市集促消費上海嘉定農產品展銷活動人頭攢動,長三角供銷優質農產品供滬基地名單在此首發。
這不僅是提振內需的一抹亮色,更是上海市供銷合作社立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長三角核心樞紐區位優勢,以創新打造的“節氣型”市集為抓手,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走出的一條改革新路。
機制創新:打造閉環運營體系
面對超大城市消費潛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命題,上海市社精準落子——將供銷市集定位為連接城鄉、貫通產銷的核心平臺,著力將其打造為洞察市民需求的“試驗田”和服務多維功能的“會客廳”。
二十四節氣,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我國農耕文化和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如今也為現代農業注入了新內涵。上海市社創新推出“市集+節氣”模式,以節氣為時間坐標,制定“排片表”,舉辦全年無休的特色市集。
從2023年的構想探索到2024年聯動全市16區及長三角地區供銷合作社,通過“進社區、進廣場、進公園、進樓宇、進學校”的“五進”方式,實現“每月一場”常態化運營,并納入年度考核;今年3月,上海市社聯合蘇浙皖成立長三角供銷合作社戰略聯盟;5月,嘉定區社牽頭成立山海同心·地級供銷合作社產銷戰略聯盟體,打破區域壁壘,實現從單打獨斗到全域協同的跨越。資源整合與聯合合作的深化,推動市集從初期的農產品展銷“試驗田”升級為集消費、文化、交流、合作于一體的“城市供銷會客廳”。
產品是基石。上海市社引入嚴選機制,發揮系統五級網絡體系優勢,采取各地供銷合作社系統推薦與市社團隊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選購更新迭代產品種類;明確主推生鮮、初加工農副產品導向;緊扣節氣時令特點與市場需求,優選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二十四節氣產品目錄;創新產品形態,開發節氣禮盒與聯名產品,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同時,建立“評價—激勵—淘汰”閉環機制,如評選發布“年度十大最佳人氣產品”,激勵品質提升,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雨水節氣,虹口區魯迅公園市集上,安徽金寨南水供銷合作社的黑豬醬肉成為“頂流”,引得市民爭相購買。“這家醬肉特別好,有供銷社背書,買得更放心!”唐阿姨一邊說著,一邊幫攤主吳老板招攬顧客。
展商是關鍵。上海市社引入有渠道但缺少平臺的企業,助其提升公信力和品牌效應;展前召開供應商聯席會議,提供場地周邊人口結構、消費習慣等信息,指導產品統籌;定期培訓,培育“十大展商”;建立展商庫,完善評價與退出機制,及時清退不合規展商,確保市集口碑。
“有問題找紅馬甲”成為市集強音。每次活動,承辦區社全力發動所有部門組建志愿團隊,提供從展前準備到現場協調、設備維修的全流程保障。
在夯實服務保障的同時,上海市社著眼長遠,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牽頭創建優品目錄體系,研究制定長三角供銷“土特產”評價標準,分類分品制作推介手冊。同時深化“3+7+365”(3天市集展銷、7天主題展銷、365天渠道展銷)模式,推動市集常態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促進展品向渠道商品轉化、展商向合作商轉化,使市集真正成為檢驗產品品質的“試驗田”和彰顯為農服務成效的“責任田”。
這套環環相扣的閉環運營體系,為供銷市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其運行效果也在實踐中經受住了檢驗。
探索實踐:機制得到充分驗證
機制的活力,在嘉定區第二屆長三角供銷市集的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短短三天的市集交出了亮眼答卷:65家展商、400余款產品、銷售總額超51萬元。
當地農產品“生鮮直供”模式是市集的一大特色。番茄10元4斤,4小時熱銷3000斤!“產品當天采摘后直送現場。”上海嘉綠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棟坦言,“通過市集,我們擴大了種植規模,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切實發揮了聯農帶農作用。”
嘉定區社搭建的農戶直連消費市場的展銷平臺,實現本土生鮮“小時達”,以新鮮、實惠、穩定供應,確保地道滋味與超值體驗,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開辟高效新路徑。為提供多渠道購物體驗,以“線上直播+線下展銷”雙軌并行,推動爆品、精品、優品上云引流,擴大覆蓋面和品牌影響力。專設的外貿拓內銷專區,讓市民能半價采購到黃魚、鍋具等國際品質好物,助力外貿企業開拓內需市場,以市集智慧服務雙循環格局。區社再次主動融入上海市“五五購物節”,不僅助力區域協同發展,更為自身商業街區強勢引流——入駐大排檔客流同比增長135%,實現了互利共贏。
嘉定區供銷合作社主任汪巍忠表示,“贏得展商對上海供銷的信任和市民對市集產品的信賴是我們最大的收獲。”未來還將推出“4+X”供銷市集活動,圍繞豐收節、重陽節、春節等節點,打造秋日市集、養生市集和年貨大集,持續優化市民體驗。
嘉定的成功實踐,不僅展示了供銷市集的綜合效益,也為工作的推進提供了通道。
“破圈”創新:聯動打造消費新場景
面對消費市場的變革,上海市社系統主動“破圈”,聯動多方資源,打造沉浸式、多元化消費新場景,不斷豐富城鄉融合內涵。
奉賢區供銷合作社聚焦“商旅文農展”,創新構建“4+1”合作機制(奉賢區農委、奉賢區文旅局、奉賢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辦公室、奉賢區社+屬地政府),在青溪古鎮地標青溪老街,依托江南水鄉風貌,以“今日青鮮·溪畔春集”為主題,融合“傳統煥新+商圈聯動”,打造“市集經濟+在地文化”復合體。
今年“五一”期間,每天上午,奉賢區青溪老街人潮漸涌。近50個攤位特別融入紀念品、文創手作和非遺展區。“逛市集、游古鎮、品戲曲、蕩花船”的四大體驗,以“群眾視角+文化傳承”為原點,通過官媒和自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形成裂變傳播效應。“市集不僅能買到鮮食產品,孩子還能體驗糖畫、面塑等傳統技藝。”前來市集打卡的市民說。
這場多方聯動的市集,給市民帶來了一場“可逛、可購、可品、可玩”的體驗,是“供銷搭臺、政府聯動、產業融合、文化賦能”協作機制的深化。奉賢區供銷合作社主任汪春元表示,“奉賢已形成標準化組辦流程,年內將結合‘濱海之夏’、豐收節等自主舉辦6場市集,暢通‘鄉村好物直供城市、城市消費反哺鄉村’的雙向通道,打通為民為農‘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普陀區供銷合作社則探索了另一條路徑,嘗試“農業+再生”融合模式。
5月,一場以“連‘麥’長三角,‘碳’索新時尚”為主題的供銷市集在普陀區建民綠地環保主題公園亮相。普陀區社聯合再生資源公司等單位,除開設農產品展區外,特設再生資源回收專區與游戲互動區,開展舊物回收兌好禮、互動游戲等活動,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市集體驗,構建“自然綠色商業”消費新場景。
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從節氣文化到首發經濟,從單一展銷到多元場景,上海市社通過創新打造“節氣型”市集,重新擦亮“金字招牌”。這不僅是促消費的“小切口”,更是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臺,將為農服務送到了百姓身邊,切實發揮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同時架起展商與市民之間的橋梁,成為激活消費、連接城鄉、傳承文化、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提振內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創新、務實、可持續的供銷新動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