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解鎖漁村共富密碼
臺州溫嶺市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市境三面瀕海,海岸線長317公里,海域面積1079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近年來,隨著海洋資源衰退、產業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等不利因素增加,當地傳統漁業收益減少,漁民增收前景不容樂觀。對此,溫嶺市市場監管局以建設“食安共富幸福村”為切入點,以松門、石塘漁港經濟區為支點,推動資本、資金、項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向漁業漁村聚集,推動漁業轉型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今年一季度全市漁業總產值突破37.7億元、同比增長4.3%,海產品全產業鏈以年產值170億元上榜省級“土特產”全產業鏈名單。
強鏈延鏈 助力產群發展
“單打獨斗”難以形成競爭優勢。該局引導企業通過重組整合、技術改造等方式進行提檔升級,整合人員、場地、設備等資源,激發發展合力,實現“分散經營”向“集約生產”轉型。如松門鎮整合北沙、南咸田等周邊村的魚鲞加工業資源,形成東風閘、蒼山門塘兩大區塊的集中加工區,設立魚鲞加工專業合作社9個,建成10萬級凈化車間3個,魚鲞加工時間縮短超50%,累計年創產值20億元。
該市還相繼建成松門東南工業園區、石塘上馬工業園區等兩個主要水產品加工工業園區,積極引進水產品加工、冷藏、冷鏈物流等各類配套企業,加大預制菜、魚糜、休閑零食等海產品開發,推進低值水產品種成為高附加值加工產品,促進漁業“往深里走、往精里走”。“黃魚傳說”系列預制菜已覆蓋全國15個城市,代理門店從8家擴展至23家,帶動本地黃魚養殖戶200余戶,戶均年增收3.5萬元。
質量升級 助力品牌發展
水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關系溫嶺市水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整體形象。溫嶺市市場監管局在臺州率先試點開展“5S”標準化改造行動,采用304食品級不銹鋼材料,升級硬件設施,打造升級版不銹鋼小作坊標桿,累計完成12家水產食品作坊以及小微企業的整治提優。推進“浙產好食品”水產制品省級試點,構建“政府獎+老字號”雙軌培育體系,擇優建立質量獎培育庫,開展精準輔導。目前,全市擁有規上水產生產加工企業44家,其中“浙江老字號”1家,“溫嶺老字號”2家。
同時,該局強化技術賦能,對連續兩年以上抽檢不合格或一年內多次抽檢不合格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組建服務團隊圍繞關鍵技術瓶頸進行研究攻關。比如開展海捕蝦風險治理一件事改革試點建設,推動海捕蝦的保鮮技術和加工工藝取得突破性進展,抽檢合格率達91.2%,較整治前大幅提升30%,改造后的拖蝦船年產值預計增加15%以上。
該局充分借力溫嶺市地標IP,挖掘東海海洋資源,建設“溫嶺海鮮”區域公共品牌,在外省市開設超低溫“船凍蝦”專柜,重點抓好“溫嶺紅蝦”品牌建設,大力推廣系列商標、系列品種、系列包裝、系列口號,積極培育溫嶺青蛤、溫嶺青蟹、松門白鲞等地理標志,累計注冊水產商標60余件。
電商賦能 助力共富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向電子商務靠近,近年來,傳統漁業借助“互聯網+”開拓線上市場成為發展趨勢。溫嶺市市場監管局推廣“互聯網+漁業”,培育直播帶貨、抖音、微商等營銷推廣新模式,相繼建立天和、金太、駿馬、碧洋等冷凍加工企業冷鏈平臺和云倉網絡銷售平臺,并打造產銷、倉配、孵化、檢測全一體的海松創客電商平臺,已入駐石塘半島、東海魚集、海速鮮等16家企業(團隊)。僅石塘鎮就擁有300余名電商從業者,20余個本土海鮮電商品牌,年銷售額達2億元。其中“網小仙”“海霸王”等海鮮直播品牌,年網銷售額達到3200多萬元。圍繞“漁業振興、漁村造夢、漁民共富”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建設“漁二代”海上共富工坊,形成以“漁村夜校”為主題的專業培訓品牌,定期開展漁民直播培訓,孵化本地漁民主播,全面打造“漁二代”“漁民哥”等海鮮品牌,松門白鲞已成為臺州市“共富工坊”示范點。目前,已培訓“漁哥”“漁嫂”350多位,為東海沿岸海上直播經濟提供后續人才保障。
此外,圍繞石塘、松門半島旅游建設,該局深入挖掘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漁村文化,借力明星及綜藝節目人氣,積極開發觀光游、研學游、體驗游等特色文旅項目,組織開展農產品展示展銷會、農博會、水產品文化節、食品義賣推介等活動,提升海味經濟流量,建成全國“最美漁村”1家,省級漁業休閑精品基地3家。以海利村為例,擁有精品民宿26家、家庭式民宿58家,高端民宿集聚區帶動500余人轉產轉業,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6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0多萬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