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圖強,“土特產”奔向“富產業”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福建、寧夏等地考察時,先后對柳州螺螄粉、武夷山茶葉、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無論是出席中央有關會議,還是赴地方考察,總書記都十分關注關心“土特產”的培育、生產和銷售等問題,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把脈開方”。
近日,“土特產”再次迎來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首批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名單。業內人士表示,從青藏高原的青稞酒到江南水鄉的龍井茶,39個特色產業如繁星散落神州大地,它們以“食”為媒,串聯起鄉土中國與消費市場,更連接著農耕文明與現代產業。我國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正處于由大向強跨越的關鍵期,這一政策紅利將加速推動“中國味”全球化。
營造“百花齊放”發展格局
柳州螺螄粉、廣式涼茶、昆明鮮花餅、呼和浩特牛乳制品……對許多消費者來說,美食的“雷達”也常常與地域緊密關聯。在消費者眼中,美食是好味道、好體驗;而在當地,地方特色食品是產業、是經濟。
小小“土特產”,能量有多大?數據顯示,2024年,西湖龍井茶全產業鏈產值超20億元,品牌價值84.35億元;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達759.6億元,品牌價值超125億元……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稟賦豐富,悠久歷史孕育出諸多極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產業,‘產品—產區—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普遍認知和映射關系。”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旭說,食品工業是最大的民生產業,也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盡管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但其仍是世界制造業中的第一大產業。
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食品工業第一大國,行業規模約9.8萬億元,特色食品產區達450余個,產業規模超2.5萬億元。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資產占全部規上工業的4.7%,完成了占比6.6%的收入,實現了占比8.7%的利潤,對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此次首批名單的發布,可以說是國家級“認證背書”,將極大提升這些產區的品牌公信力和市場影響力,為打造一批享譽世界的中國食品地理標志品牌提供助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持續開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工作,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方向和培育優先級,營造“百花齊放”的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強化產區建設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涌現出大量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如海南椰子制品、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都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食材、工藝等發展成產業特色,開拓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但也仍有大量地方特色食品資源亟待挖掘、培育和壯大。“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在發展中存在基礎研究不足掣肘創新發展、產品消費半徑和品牌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地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些共性問題。”王旭表示,產區建設成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早在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更多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提供契機。根據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北、西南等七大地區分布,《意見》公布了重點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名單。比如,華中地區有湖北孝感米酒、黃石保健酒、潛江小龍蝦產業集群,湖南安化黑茶產業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紅棗制品、南陽黃酒、道口燒雞、信陽毛尖、長葛蜂產品產業集群,江西醬鴨產業集群等。
各地也陸續出臺政策,推進產業發展。貴州省將生態特色食品產業作為全省著力實現振興發展的十大千億級工業之一,發布《貴州省生態特色食品千億級產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貴州省“十四五”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出臺《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生態特色食品)產業振興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河南省充分發揮小麥、花生、食用菌產量首位大省及肉蛋奶產量前列大省的優勢,實施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促進優質小麥、肉羊、肉牛、花生等產業高效發展,推動三產融合和特色食品產業發展……
王旭介紹,從產區建設看,我國特色食品產區建設顆粒度不同,既有“郫縣豆瓣產業”“中國泡菜城”等以園區為單位發展特色支柱產業的典型模式,也有“山西清徐老陳醋產業”等以單一細分產品品種集聚發展的專業化產業強縣,還有“貴州辣椒加工”“云南鮮花餅”“漳州市地方特色小吃(福建)產業”等在較大范圍以中小企業為主分散分布,或形成幾個加工集聚區牽引,形成在省、市范圍內的較大規模產業的案例。
王旭建議,各地應積極落實產業政策,因地制宜強化產區建設,進一步開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名單創建工作,構建不同層次和顆粒度的產業集群網絡,推動特色食品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打造細分優勢集群,相近地域可通過平臺建設、開放能力等方式,協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夯實自立自強科技根基
我國幅員遼闊,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叫得上號的“土特產”。但如何推動“土特產”成為高附加值的“富產業”,是全國各地都在努力破解的重大課題。王旭表示,我國地方特色食品食用歷史悠久,生產工藝和環境條件相對復雜,產品品質主要依靠長期經驗的積累。新時代,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集成應用,夯實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同時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提升食品綜合監管保障能力。
名單中的地區早已展開了諸多有益實踐。
中國肉類協會發酵火腿分會執行會長、金華火腿行業協會會長馬曉鐘表示,不可復制性是“土特產”的核心競爭力,但在全球化與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如何讓承載歷史文化的“土特產”在現代市場延續生命力,面臨時代挑戰。這不僅關乎產業存續,更映射“土特產”的轉型命題。馬曉鐘介紹,近年來金華火腿企業相繼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通過引進先進的全流程封閉式生產工藝,采用室內陽光房洗曬、全程控溫控濕等,大大提升了優級品率。數據顯示,中式火腿實現數字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后,優級品率從原來的75%提升至95%,含鹽量下降2%。目前,金華有火腿企業78家,產量占國內火腿市場銷售量的40%左右,年產值23億元。
西湖龍井茶擁有廣泛的社會知名度,但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消費信心。杭州為西湖龍井設計防偽溯源專用標識,根據不同使用主體分為茶農標和茶企標,精準核定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消費者只需掏出手機,輕輕一掃茶葉防偽溯源標識上的二維碼,品牌信息全景圖便清晰呈現。”杭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每片茶葉都擁有專屬“成長檔案”,這不僅實現了防偽溯源,更創新構建了一個品牌展示的新平臺,消費者可以直觀了解茶葉生產全過程,大大提升對品牌的信任度。
“任何產品,只有消費者喜歡、市場接受,才能得到更好發展。”紹興市黃酒行業協會會長徐明光表示,紹興黃酒在堅持固有特質和風味基礎上,根據當下消費習慣,打造消費場景,緊跟消費潮流,主動“擁抱”年輕人。比如,黃酒品牌會稽山通過氣泡黃酒等創新產品切入低度酒賽道,并借助抖音帶貨、跨界營銷等方式精準觸達年輕消費群體,激活了市場熱度。近日,該公司在抖音進行了一場12個小時的品牌自播,旗下氣泡黃酒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購買人群中18—35歲年輕人占比超40%。
“我們構建‘傳統工藝+現代需求’的研發體系,開發創新產品,將傳統風味與‘Z世代’消費需求精準對接。”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肖端武介紹,公司擁有標準化生產基地,麻糖產品年產能超5000噸,為貼近年輕消費群體,開發無糖型麻糖、黃茶口味糖果型麻糖等新品,并通過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銷售渠道打破地域消費限制,線上銷售額占比提升至30%。
朱丹蓬表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高速增長、高速擴容的節點,在政策扶持、技術賦能與自主創新等多重激勵下,資本、科技、人才等現代化生產要素將進一步集聚,推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實現由大向強跨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