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產品提質效 畜牧業叩響高附加值大門
作為保障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產業,畜牧業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同時影響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一些產業的綜合實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長期受困于產能過剩、精深加工不配套、產品附加值低、品牌建設不足等。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畜牧業應從原料規模擴張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創造,構建“賣產品”替代“賣原料”、“重質效”替代“沖數量”的新范式,提升產品附加值,破解產業發展困局。
“數智化+政策”激活產業效能
在山東省濰坊市的一家牧場,一頭頭奶牛沿著特定通道,有序地排著隊走上自動轉盤式擠奶機。“機器能自動識別奶牛的‘身份證’。”相關負責人介紹,奶牛每次擠奶都會進行一次大數據分析,相當于給奶牛進行一次體檢,管理系統會根據每頭牛的體檢結果,自動分析形成“任務單”及時推送牧場專業人員,使其第一時間識別需要特殊照料的奶牛。
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養殖戶謝靈奇通過微信打開一個小程序,為自家的牛預定了一項配種服務。很快,附近的技術員就接下了這個訂單。從下單到接單再到上門服務,都只需在手機上簡單操作即可完成。謝靈奇感慨道:“以前,找到合適的技術員總是件頭疼的事,現在有了這個小程序,養牛變得簡單多了!”
人工智能飼喂系統年節約成本超億元、物聯網設備實現環境監控和疾病預警、區塊鏈技術助力構建從牧場到餐桌的溯源體系……近年來,數字牧場、智能豬場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業內人士指出,從全球范圍看,我國現代畜牧業發展時間不長,但畜牧業數智化場景應用是我國的優勢,未來或可充分激發產業后發優勢,實現我國畜牧業現代化的“彎道超車”。目前,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全產業鏈融合、加速綠色低碳轉型與品牌建設、構建高效現代產業體系等舉措,我國主要畜禽產品產量總體穩步上升,畜禽產品加工業產值更是突破4萬億元大關。
除了數智化養殖外,不斷加碼的扶持政策也在持續賦能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各地都在抓住這一產業轉型機遇期,積極發展畜禽類食品精深加工產業。
近年來,河南省周口市積極推進肉制品產業鏈提檔升級,加快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大力培育產業鏈優質企業,提升肉制品加工水平,做強各類肉制品、風味功能食品,延伸產業鏈條。“我們將持續發展壯大肉制品產業鏈,以幾家龍頭企業為重點,完善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周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周口市鼓勵各地對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以上的新建精深加工項目給予獎補,打造一批高水平畜產品加工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甘肅省則推進特色農畜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建設,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及品牌,并重點招引肉制品精深加工、預制肉制品、休閑肉制品、醬鹵熟食肉制品等企業,強化肉牛食品加工能力,推動產業鏈不斷向精深加工端延伸。以臨夏回族自治州牦牛產業集群為例,該州按照“一心一軸、三向四區”總體布局,以肉制品、乳制品、皮毛骨血副產品為發展方向,加快建成現代牦牛產業體系。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單純的畜禽養殖和初加工業態附加值低,只有以積累起來的“量”提升深加工的“質”,畜牧資源才能轉化為產業動力。
在青藏高原,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基于畜產品加工產業園,以“剛察青海湖牦牛、剛察青海湖藏羊”為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畜牧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牦牛奶、牦牛酒等產業聚集區。在西南邊陲,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近期印發了《云南省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加大對企業集團延伸產業鏈條的支持,支持屠宰企業擴能升級,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作為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推出《穩定肉牛肉羊及奶產業發展九條政策措施》,在生產加工環節,鼓勵重點乳企加大奶酪加工,降低噴粉成本,第一批補助資金惠及18家乳制品加工企業,補貼噴粉、乳酪加工產品1200余噸。
專家表示,推動畜禽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路徑。當畜禽產品從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亦可帶動相關產業升級,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創新產品及場景刺激消費
對于畜牧業而言,從消費端變革中捕捉產業升級信號,持續豐富產品種類和提升品質是一條新出路。中國畜牧業協會原會長李希榮曾指出,傳統消費已經飽和,甚至出現下降趨勢,提振消費需要刺激,而刺激的方式包括創新消費場景和消費方式。業內專家指出,畜牧業的未來不僅在于生產端的創新,更在于消費端的認同。行業內必須堅持以品質為核心、以品牌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推動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
當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肉蛋奶的消費需求已從“吃飽”轉向“吃好”“吃出個性”,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口感和營養價值,同時也愿意為具有文化稀缺性的產品支付溢價。
近年來,文旅消費升級、體驗式消費興起,各地實景演出等沉浸式文旅項目帶動地域特色畜禽產品需求,地方品種黑豬、土雞、鴨鵝產品等成為文旅IP衍生品。鄉村游升溫催生“農場體驗+產品直供”模式,消費者愿為“看得見源頭”的畜禽產品支付溢價。
在浙江金華,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集智慧養殖、科普教育、親子游樂、美食體驗于一體,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金華兩頭烏豬的傳奇故事與現代化養殖魅力。據了解,牧場開園以來已吸引超260萬人次打卡,2024年總營收1.05億,其中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鮮肉及肉制品7500萬元。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依托資源優勢,以火山牛犇犇為IP,緊扣“以旅游業放大價值鏈——促進農文旅融合驅動鄉村振興”理念,開設“喂一次牛”“擠一次奶”“制作牛奶酪”“安格斯牛泥塑制作”等體驗業態。在保障傳統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使“牛文旅”及其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有效促進融合經濟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開辟出一條新途徑。
創新消費場景,外行人看的是流量,但內行人看的是經濟。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在解析重慶鹵鵝的成功經驗時曾坦言,榮昌區通過“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聯動機制,以“千年非遺文化塑造城市IP+畜牧科技城建設夯實產業根基+民營經濟活力激發市場動能”3張名片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短期流量引爆—中期產業轉化—長期品牌增值”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文化品牌為依托成功打造了“鹵鵝經濟”。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畜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玉斌指出,隨著消費市場發生重大轉變,綠色、健康、環保類畜禽產品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有機肉、低抗禽蛋等高品質產品市場前景看好。未來,畜牧業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與加工、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