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兔產業“跳”向全球:64%全國產量如何打造500億產業鏈?
近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兔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重慶市奉節縣召開,來自川渝兩地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商“中國兔倉”產業升級路徑。
數據顯示,川渝地區肉兔出欄量占全國64%、消費量占70%,已形成全國最具活力的兔產業集群,而此次會議釋放的“協同創新”信號,正為這一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
川渝“兔勢力”——
從規模領跑走向質量突圍
作為全國肉兔主產區,川渝兩地產業基礎雄厚:2024年,重慶肉兔出欄量2564.7萬只,奉節縣以500萬只出欄量成為核心增長極,計劃2027年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8.5億元;四川肉兔年出欄量達1.79億只,占全國57.19%,自貢冷吃兔、哈哥兔等品牌帶動全鏈產值超300億元。“但我們大而不強,種源依賴進口、加工層次低、品牌‘走不出川渝’等問題亟待破解。”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直言。
研討會聚焦種業“卡脖子”難題,提出組建“成渝肉兔育種聯盟”,計劃3年內培育出適應川渝氣候的耐高溫、高繁殖率新品種。奉節縣試點“法系伊普呂+本土肉兔品種”雜交模式,已實現商品兔出欄周期縮短3天、飼料利用率提升4%,單只養殖成本控制在34元以內,出肉率達58%,相關經驗被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廣。與此同時,重慶正加快培育“渝州肉兔”配套系,計劃兩年內申請配套系國家審定。四川則依托國家級肉兔產業集群項目,重點推進自貢本地肉兔、川白獺兔等自有品種選育,推進特色品牌培育,進一步鞏固其全國肉兔養殖第一大省地位。
全鏈升級——
從“一只兔”到“一個產業生態”
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永紅表示,單打獨斗的時代結束了,全鏈條融合才是未來,川渝兔產業正以“全鏈思維”重構生態。
前端種業攻關方面,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樂山綜合試驗站站長、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養兔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叢艷提出建立“產學研推企”協同體系,推動良種選育與疫病防控技術落地。
中端智慧養殖環節,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高級畜牧師張晶展示了智慧兔業在渝的應用成果,為“數字牧業”示范推廣奠定了基礎。奉節縣全域推廣“六統一”養殖模式,安裝智能化設備160臺,依托“肉兔產業大腦”平臺實現數據驅動管理。
后端加工增值領域,云山美食品公司總經理丁歷呼吁加強深加工研發,破解兔肉運輸難題。“讓預制菜、休閑食品走向全國餐桌。”自貢市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正高級畜牧師張軍現場分享了自貢“冷吃兔”品牌化經驗,通過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帶動農戶增收。
未來圖景——
從“川渝特供”到“全球共享”
會議提出,通過3~5年努力,實現成渝地區兔肉自給率超60%,培育3~5個全國知名品牌,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同時明確,川渝地區將積極共建產業集群帶,沿長江經濟帶布局標準化養殖基地和精深加工園區,構建“一核多極”產業新格局;同步拓展消費新場景,聚焦自貢、奉節、銅梁等潛力縣市,開發預制菜、休閑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培育國際品牌;科技賦能全球化進程加速。
奉節縣副縣長易亞文在會上說,該縣計劃到2027年建成350個養殖單元,年出欄量突破1000萬只,力爭“全國肉兔生產第一縣”,并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開放協作的產業高地,全面推動兔產業從“川渝特供”邁向“全球共享”。
當麻辣鮮香的川渝飲食文化與數字技術及產業協同的“雙輪驅動”相結合,這只“兔子”正跳出傳統養殖的框架。成渝兔產業的升級路徑,為區域特色農業全鏈融合提供了鮮活樣本。隨著“種業創新—智能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體系的完善,川渝地區正向著“世界兔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大步邁進。
記者手記
一只兔子撬動百億產業,背后是川渝兩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的協同智慧,更是科技賦能、市場導向的現代農業發展邏輯。從種源攻堅到跨境布局,這一傳統產業的“逆襲”之路,生動詮釋了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深刻內涵——唯有全鏈升級、區域協同,才能讓“土特產”真正成為“金鳳凰”。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