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供銷“三變”煥新顏
“這家店既有懷舊韻味,又充滿現代創意,早就在我們的必打卡清單上了!”專程從浙江金華趕來的李女士剛下車就直奔供銷社李祖店。
在浙江省義烏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黨群服務中心附近,開業近一個月的供銷社李祖店依然人氣不減。入口處陳列著潮流文創,左轉可見黑白電視機等復古物件與“義供甄選”“山海協作”“精準幫扶”三大系列的農特產品相映成趣;二樓則別有洞天:侘寂風茶室與屋頂咖啡廳相得益彰……傳統與時尚在這里完美交融,供銷文化展示與便民服務功能在此和諧統一。
這樣的創新實踐并非孤例,更不是起點。
無論是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的義烏傳奇中汲取智慧,還是從“水牛角村”到“國際文化創客村”的李祖蝶變中總結經驗,抑或傳承發揚“扁擔精神”“背簍精神”的供銷傳統,近年來,義烏市供銷合作社拒絕固守舒適區,正以文化賦能鍛造精兵,夯實根基發展實業,在義烏從縣域經濟到國際都市的發展進程中續寫供銷合作社從“守攤子”到“闖路子”、從“收租金”到“創價值”的創新故事。
讓文化底蘊變干事實力
飛檐翹角與雕花門窗遙相呼應,青石板路與白墻黑瓦相映成趣,全木穿斗式的沿街商鋪書寫著自清初以來的江南意趣。在義烏市佛堂鎮佛堂老街穿梭賞玩間,一座義烏供銷印象館赫然映入眼簾。
“每到十月民俗文化節的時候,老街會迎來上百萬游客,大家在這里交流商貿信息、互換珍奇貨物,‘供’‘銷’活動十分火爆,我們供銷合作社在這里利用原有資產設置供銷印象館,既符合老街的文化特質,又能展現供銷風貌!”佛堂供銷合作社主任李平說。
以文化賦能,用文化傳承。印象館一樓引入非遺美食與手作農副產品;二樓特設供銷文化展區,以97份原始資料、文件與供銷合作社書籍,460余張各類票證,214件老物件,講述義烏供銷合作社發展歷程。如今,它更兼具家庭友好活動基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功能,頗具鄉村博物館意味。
厚植文化根基,凝聚奮進力量——文以化人,既從有形之物的展陳來廣泛感人化人,又在無形精神的具象之旅中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怎樣讓新生代賡續傳承供銷文化?怎樣讓“扁擔精神”“背簍精神”滋養年輕干部?“2022年以來,我們陸續引入近50個年輕力量,聚焦這個課題,除了去文化館學習外,還開展了志書編纂等一系列工作。”義烏市社主任龔根興介紹。
“這段經歷真的很難忘!”回憶過去的日子,義烏市社辦公室工作人員十分感慨,“2022、2023年《義烏供銷工作實錄》和《義烏市供銷聯社志》3本志書編纂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們許多新人完全沒有經驗,要不斷地查史料、學寫作、做編排……有痛苦更有成就感,第一個‘大考’是大家齊心協力闖過來的!”
據了解,自2023年4月以來,義烏市社先后組織編纂培訓21場次,受訓人數達760余人次。截至目前,《義烏供銷工作實錄2022》《義烏供銷工作實錄2023》《義烏市供銷聯社志》已出版發行,《義烏供銷年鑒2025》已完成初稿。
從歷史物件的陳列研習到志書編纂,從田間地頭到辦公案牘,從歷史故事到舞臺重現……義烏市社正讓文化底蘊變干事實力,不斷錘煉新時代供銷干部隊伍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激揚起敢闖、敢試又能埋頭苦干的供銷力量。
讓為農兜底變給農添花
2024年義烏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3.51億元,人均收入在全國縣級市排名第一,僅次于上海市……在流通繁榮的國際化大都市,傳統農民越來越少,供銷合作社怎樣瞄準“農”字做服務?
除了通過文化浸潤錘煉隊伍,義烏市社更決意“用兵”辦實事——
在義烏市廿三里街道東蓮塘村,一片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種植大棚整齊排列,噴滴灌設施布局有序,兩萬余株藍莓苗長勢喜人。談起這些大棚,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任春茂深有感觸:“共富大棚切實減輕了我們的投入成本,提供了穩定的種植保障,讓種植戶實現了‘拎包入住’。”
這一變化源于義烏市供銷合作社打造的示范性共富項目。立足共同富裕目標,聚焦農田閑置撂荒、職業農民缺少等問題,近年來,義烏市供銷合作社充分整合基層供銷合作社的組織和資源優勢,全力推進“共富大棚”建設與運營。
按照“鎮推社建、村有民用”的模式,投入1200余萬元,截至目前,全市6個鎮街的18個村集體已建成共富大棚138個,總面積達13.5萬平方米。據估算,這些大棚年均可為所在村集體帶來超過80萬元的增收,輻射受益農戶超1000戶。
“為強化示范引領作用,義烏市社還在五塘村、柏峰村及東蓮塘村設立了3處示范區。示范區一方面開展有機肥試驗改良土壤,另一方面引進新品種進行試種。通過篩選抗病性強、坐果率高的優良品種加以推廣,為當地大棚農業的發展提供方向引領。”廿三里供銷合作社主任季楓林補充說。
在義烏,農業生產不再是許多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土地仍然不可忽視,守牢“耕地紅線”不容有失。義烏市社一方面著力破解種地難題;另一方面細細拆解在農業規模化發展之際,義烏農事規模小微化帶來的特色新問題。
“周邊農戶的果蔬種植很多是因為‘土地情懷’,所以大部分種植面積非常零散,主要是陽臺種植、泡沫箱種植,農藥化肥的用量非常小,這對我們銷售和配送提出了挑戰。”在廿三里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劉云華細數著這些年來的新變化,“但我們為農服務不能因為怕麻煩、嫌錢少就‘撂挑子’,遇到困難更要迎難而上!”如今,在服務中心,劉云華和工作人員將農資拆解成分量不一的各類小包裝,即便是很少量的電話訂購也全力配送,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用肥用藥需求。
不僅僅在廿三里,義烏市社依托各基層供銷合作社黨支部農資服務網點,近三年開展農資配送服務500余戶,銷售配送各類農資6500余噸,切實解決農資下鄉難、到家難問題,另外還依托臺賬數據,做實化肥農藥的淡季儲備和應急儲備,確保農資供應足、質量優、價格平、不斷檔。
從共富大棚項目為農輸血變造血,到因地制宜做好農資保供服務破難題,義烏市社正將服務精準滴灌至田間地頭,把政策紅利轉化為農民手中的真金白銀。從兜底保障到增值添彩,一條具有義烏特色的助農興農新路徑日漸清晰。
讓固定服務變流動關懷
即便是在繁榮富庶之地,仍不乏受困于客觀條件的落寞偏遠角落。
在佛堂鎮大田村和蘇溪鎮齊山樓村,與郵政聯手的“供富大篷車”網點是村民離不開的“生活驛站”:平價日用品、快遞收寄、費用代繳、農技下鄉服務……便利與關懷隨車輪駛入鄉間小路。
“供富大篷車”不僅是服務網點的延伸,更是服務理念的革新——從固守門店等客來,到主動深入送關懷。
在佛堂,最近的菜市場距離義南工業園區至少兩公里, “借城市更新東風,我們在佛堂鎮交通要道朝陽路旁建立了龍溪鄰里中心,引入了超市、餐飲、酒店、臺球等多家優秀經營主體,為周邊百姓提供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樂’‘一站式’生活服務。” 李平說。據了解,當前,義烏市社前瞻布局社有資產,建成佛堂龍溪、福田社區等5個鄰里中心,為超10萬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務,同步拉動社有資產增值超4.5億元。
在義烏李祖村,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加固翻新的供銷合作社門店也加快蛻變,老式撥浪鼓與嶄新的“義烏味道”農產品禮盒相呼應——深挖鄉村IP,架起供銷橋梁,便利城鄉居民,重塑新時代供銷形象……
從鄉村到城市,再到人們身邊,這既是義烏市社向“雞毛換糖”走街串巷創業史的致敬,更是面向未來的鮮活宣言:哪里有需要,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如今的城鄉融合的版圖上,義烏市社正與時俱進用創新手段精密織網:皓野、綠禾等平臺推動農產品銷售目標2.2億元;供銷進出口公司借勢國際貿易改革,在跨境電商與品牌建設上發力,出口總值目標突破4億元;攜手安徽商會與廣德供銷合作社,創立浙江云鄉供銷公司,“義烏味道”系列產品成為本土特色新名片;敏銳捕捉流量密碼,5G網絡熱門直播大樓拔地而起,三年助農直播銷售額突破280萬元;從上海長三角專場展銷會的洽談桌,到村民簽收“供富大篷車”快遞的笑臉,義烏市社的轉型正加速演進。
時代滾滾向前,全球小商品之都的供銷新脈動正強勁搏動,變與不變之間,是城鄉融合的緩緩進程、是共同富裕的深深追求。
一手托舉著“雞毛換糖”淬煉出的商貿基因,在跨境電商與5G直播的浪潮中勇立潮頭;一手緊握共富初心,讓大篷車的轍痕深深嵌入鄉土肌理。當撥浪鼓的余韻在直播間化為下單的提示音,一幅商貿共榮、城鄉互哺的新圖景,正在這片創造奇跡的土地上徐徐展開——義烏供銷合作社人用行動講述的不僅是資產的增值,更是發展溫度的可觸可感,讓服務的觸角更廣更深,讓關懷的暖流抵達更多、更廣角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