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一根筍”里的英德滋味
近年來,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孕育出了英德紅茶、西牛麻竹筍兩大特色產業。從田間種植到精深加工、從市場拓展到食品安全管控……如今,英德正通過多元路徑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讓茶香竹韻飄向世界、讓竹筍鮮味香溢四方,以“一片葉”“一根筍”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打造農業產業新標桿
近年來,英德緊抓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和清遠打造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的機遇,積極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持續加強英德紅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做好“土特產”文章。如今,紅茶產業已成為英德市的一張閃亮名片。數據顯示,目前,英德茶葉種植面積超18萬畝,帶動從業人員15.5萬人。
近日發布的“2025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顯示,廣東英德紅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51.78億元,同比增幅8.5%,首次位居全國紅茶類第1位。“英德紅茶被譽為‘世界高香紅茶’,已遠銷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地茶企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英德不斷延伸紅茶產業鏈,通過品種革新、生態種植、智能加工、創新產品等科技加持,衍生出荔枝紅茶、金花紅茶、小青柑紅茶、檸檬紅茶、茶功能性食品等30多款精深加工產品,并逐步開發新式茶飲市場。
英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壯大英德紅茶產業規模,提升茶產業精深加工水平,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強公用品牌宣傳,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力爭英德紅茶綜合產值早日突破100億元。
在另一片綠意盎然的山野,西牛麻竹筍產業正以驚人速度崛起。這種被當地人稱為“剝皮黃金”的特色作物,也是英德市推進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關鍵力量和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底,清遠市西牛麻竹筍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1.57億元。西牛鎮作為英德市麻竹筍主產區,積極推行筍產業“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模式,通過以工帶農的方式,深化筍產品的精深加工,把農產品變成了工業品,推出了竹葉茶、竹精油等創新產品,“筍+魚”“筍+清遠雞”等預制菜新品,進一步拓寬了產業鏈條。
產業要壯大,科技是關鍵。在麻竹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工人們正在調試新引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初加工率達80%以上,我們正努力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提升附加值。”一位技術人員介紹。
在華南農業大學等技術團隊支持下,西牛鎮建成174畝產學研基地,研發了微生物菌劑“航天寶”和解淀粉芽孢桿菌生物防治技術,有效防控了麻竹筍的病害問題,并顯著提升了老竹頭的產量和效益。
探尋鄉村振興多元路徑
在英德市區的農產品展銷中心,包裝精美的即食筍產品、精品紅茶禮盒、麻竹筍預制菜等特色產品琳瑯滿目。消費者李女士拿起一盒“筍+清遠雞”預制菜仔細查看并表示:“方便又地道,回家加熱一下就能吃到正宗英德味。”
消費提振離不開品質保障和市場拓展。近年來,英德市持續深化國企參與本地產業發展機制,不斷挖掘各地國企的購銷需求,以相對穩定的購銷渠道帶動產業發展。同時,通過推介會、博覽會等多種渠道,對外推送產品信息,對接各類采購主體,為本地經營主體提供更多市場機會。
在金融保障方面,英德市創新推出縣域振興貸、裕農貸、2024年西牛麻竹筍價格保險等一批金融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深入鎮村一線提供服務,穩定了筍農的銷售信心,解決了收購點的資金難題。
“政府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對接,我們種植更有底氣、更有動力。”英德市白沙鎮太平村種植戶說。這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的多元經營體系,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嚴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在英德紅茶和麻竹筍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種植、加工到流通的每個環節都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借鑒云南過橋米線的管理經驗,英德在食品加工環節制定了精細化標準,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高標準要求。在即食筍制品生產車間,工人們穿戴整齊的工作服,在恒溫環境下操作,確保產品的衛生和安全。同時,英德還建立了全流程可追溯體系,每包產品都可以查到原料產地、加工日期和質檢報告,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面對預制菜等新產品形態,英德借鑒了柳州螺螄粉產業經驗,將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相結合,制定嚴格的生產標準。此外,英德市的食品安全監管也插上了“科技翅膀”。在農產品檢測中心,技術人員使用3D打印技術構建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裝備,具有時間快、成本低、易調試等優勢,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說:“讓人民群眾實現‘口袋有錢、碗里有飯、有好水喝、有好路走、有好學上、能醫好病’的目標,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應有之義。” 如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答卷,讓世界品嘗到更多的英德滋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