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5名“農創客”緣何向“鄉”而行? ——看浙江湖州為留住青年人才的破局之道
說起坐落于南太湖畔的浙北湖州市,人口有340多萬,兩年前經濟總量才破4000億元大關,相較環繞其間的“萬億俱樂部”,確屬“小個子”。打開地圖,該市恰好位于長三角中間地帶,區位條件得天獨厚,可另一層面,也易造成人才流失,畢竟距離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并不遙遠。但記者驚喜發現,湖州正出現人才的“逆向虹吸”現象。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湖州青年就業創業新增近39.4萬人,其中留鄉從業的占比約10%。尤其過去1年多中,全市培育現代“新農人”3萬人以上,實施了352個返鄉入鄉青年創業項目,培育“農創客”8515名、創客團隊900個。以青年入鄉發展為引領的“亦城亦鄉、非城非鄉”高質量城鄉融合新形態,正在當地加速形成。
走進地處安吉縣垅壩村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占地500畝的青創園面積不大,卻看頭十足。從攝影師轉行養蝸牛的李太民掌管后端研學和銷售,父親李蒙康負責技術,將30畝基地經營得有聲有色。“80后”梅佳偉的杜鵑園,原料從日本進口而來,修剪后通過直播鏈接千家萬戶,花期雖過,訂單卻不斷。還有從事楓樹盆景的、種植白草莓的,可謂是各有千秋。
這些“新農人”為何而來?負責統籌整個園區建設的安吉縣農高新集團負責人介紹,土地統一流轉,基礎設施完備,他們只需“拎包入住”,前期還有免租優惠;在這個孵化平臺上,高標準實驗室免費使用,并配套了集公寓、超市、休閑于一體的農創游民社區;而本身,他們的集聚也是“生態圈”,相互交流、彼此合作。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安吉把招引10萬大學生列為全縣“第一戰略目標”,推動科創型制造業、爆款型新文旅、總部型新經濟進鄉入村,近兩年引進56家新經濟企業,有10家已實現上市,為數千名青年解決就業崗位。與此同時,該縣充分利用鄉村山林河湖、閑置廠房民房等資源優勢,系統構筑青創空間體系,引育青創項目,讓鄉村成為青年的集聚之地。
如今在安吉,以賽事引流、品牌引流、藝術引流、產業引流等為主要撬動點,青年入鄉發展蔚然成風。2019年以來,全縣新增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近5萬人,常住人口增加近10萬人,增幅20%以上。與之相鄰的湖州市南潯區,則致力于探索整村運營模式,整合分散的資產資源,讓青年入鄉有用武之地、可大展拳腳。
記者來到南潯區善璉鎮窯里村時,投資約2000萬元的“青在空間”正搶抓工期,趕在暑假旺季前開門營業。其前身是廢棄倉庫,搖身一變后恰好可補足住宿業態。這樣的“點石成金”俯拾皆是:昔日臭氣熏天的豬圈成了主打親子體驗的窯坊,閑置農房化身雕塑館、咖啡屋……這一切得益于“95后”黃彬彬領銜的專業團隊,與村集體合股成立公司進行整村運營。
“麥琪蘿絲”是個親子家庭俱樂部品牌,去年7月首度入駐鄉村,在窯里村布設新板塊。該項目負責人章月每周往返杭州與窯里,愈發深感鄉村俱樂部大有可為,“過去,我們駐扎城市綜合體,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現在置身鄉野,其本身就是綜合體,演繹空間無比巨大。接下來,我們還準備引入萌寵樂園、馬術場、皮劃艇等,形成城鄉間互動。”
與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不同,黃彬彬進村“上班”,同樣滿是新鮮與驚喜。眼下,村里集聚了20多個業態,形成“藝術+研學+休閑”復合場景。窯里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也從團隊入駐前的150萬元,躍升至去年的256萬元。有人氣,就有“錢景”,20余戶老百姓有的開農家樂、有的辦民宿、有的做小吃,戶均月增收6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窯里現在并非單村作戰,而是與周邊5個村形成片區組團,定位就瞄準“長三角鄉創聚落”。北京人閔冠,碩士畢業于哈佛大學,在走訪了浙江近20個村莊后,最終選定該組團內的含山村,為傳統“軋蠶花”民俗活動注入許多新玩法。如今,這個含山國際青年社區正孵化出越來越多項目,激發無限可能性。
最近,在德清縣乾元鎮幸福村,“共富數字漁倉”迎來首批魚苗投放。占地約700畝的項目將于年底整體投產,躋身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智能化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投資人名叫沈杰,是浙江慶漁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杰立志用物聯網改造傳統漁業。因為這幫青年的到來,衍生出一系列綜合效應。
從養殖到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讓這里年產值可達2.74億元,一躍成為行業領軍;原先閑置的土地得以激活,既能為幸福村帶來每年60多萬元的租金收益,還吸引德清6個鎮街的45個村入股共享利益分成;借助于“眾籌共養”模式,低收入農戶認養蜂窩池,實現穩定增收。
湖州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楊新初告訴記者,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青年入鄉“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強化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通,壯大鄉村產業平臺、建強鄉村科創平臺、做好鄉村運營平臺,并聚焦青年人才需求,全面優化政策環境與營商環境。根據計劃,到2027年,全市將集聚返鄉入鄉青年10萬人以上,培育現代“新農人”6萬人以上,新增返鄉入鄉青年創業項目1000個以上。
最近幾年,每逢“五四”青年節前后,湖州主要領導和青年朋友共赴“青春之約”已成慣例。今年,市委書記陳浩與20多位青年代表相向而坐,在這場“草坪漫談”上,他有感而發:“青年入鄉是一種使命、一種情懷、一種機遇、一種堅守、一種力量。投資青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主義,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戰略性工作,要為廣大青年干事創業、成長成才提供最充沛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州鄉村實踐中書寫青春華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