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堅持內培外引 以“特”興產促振興
池州鱖魚躍動鮮活滋味,九華黃精演繹本草傳奇,富硒稻米沉淀大地精華,生態茶園漫溢云霧芬芳……皖南池州的山水沃土,孕育出獨具風味的“舌尖珍品”。近年來,池州市深耕“內培”,巧借“外引”,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多點開花、拔節生長,農業產業化之路越走越寬。
仲夏時節,位于石臺縣橫渡鎮河西村的皖南野生菌繁育基地菌種廠內菌香四溢。一排排整齊列隊的菌棒上,圓潤飽滿的香菇、鮮嫩肥厚的黑木耳層層疊繞,如花朵般綻放。村民們靈巧的雙手在菌棒間翻飛,不一會兒,身前的桶里裝滿了新鮮的菌菇。
“ 石臺縣的富硒負氧環境,為我們的產品品質提供了天然保障。”菌種廠廠長丁浩介紹,今年基地計劃生產黑木耳100萬棒,種植羊肚菌1000畝,預計年產值達500萬元。
物以“硒”為貴。在石臺縣這片富含硒元素的土地上,富硒產業蓬勃發展。硒茶、硒米、硒泉、硒果、硒菜、富硒畜禽和富硒土特產——該縣圍繞富硒農業、富硒功能性食品加工業、富硒養生旅游三大主導產業,開發出100多個品種,產業經營主體超300家。2024年,全縣富硒農業綜合產值達42.11億元,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84.08億元。
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走進青陽縣酉華鎮樂元村的九華黃精種植基地,眼前一片綠油油的九華黃精長勢喜人,第一批黃精苗已經開花。“在九華山及周邊地區自然環境中生長的九華黃精,品質最佳。我們在黃精育種、繁殖及種植過程中,堅持不改變其原有生長環境。”基地負責人吳振東說。經過多年潛心鉆研,他帶領團隊培育的九華黃精1號和九華黃精2號,成功獲得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登記證書,為未來九華黃精產業發展奠定了種源基礎。
“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大力推進‘ 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科科長王永偉介紹,“目前,全市農業產業碩果累累,共培育5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名特優新農產品、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6個品牌入選首批安徽省50個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2024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總產值達435.6億元、同比增長16.3%;全市現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4家,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0家……越來越多的池州土特產叫得響、賣得好,現代農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位于東至縣大渡口鎮的安徽省徽池鄉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徽池鄉鱖”)車間,工人們正動作熟練地將一條條鮮活的鱖魚加工成各類鱖魚產品。“目前,公司日加工鱖魚量峰值超5000公斤,產品通過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遠銷長三角、珠三角。”公司負責人劉文濤說。
劉文濤是土生土長的池州人,深耕電商領域多年,取得不菲成績。2023年,她回鄉參加鱖魚烹飪大賽,對池州鱖魚產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即接過家鄉政府部門拋出的“橄欖枝”,決定投資3000萬元,在大渡口鎮成立徽池鄉鱖。“ 我們致力打造鱖魚全產業鏈體系,建立鱖魚養殖水域、加工區、研發中心以及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制作多元化鱖魚產品,如鱖魚漢堡、鱖魚披薩、鱖魚塊和條形鱖魚等,提升產品附加值。”劉文濤信心滿滿地描繪著企業藍圖。
如今,像徽池鄉鱖這樣在池州落地生根、蓬勃發展的鱖魚企業正不斷涌現。為進一步優化生產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我市還積極招引市外優質企業攜手本土龍頭企業,合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做強平臺載體,持續提升產業效益。
位于池州高新區的安徽鴻葉集團生產車間內,一捆捆竹片經過機器加工被制成竹吸管、竹筷、竹簽等上百種竹制品,就連加工產生的竹屑、竹廢料,也能經高溫熱解“變廢為寶”,轉化成高品質竹炭。今年3月,我市舉行東至、石臺、青陽三縣與安徽中濟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竹循環產業園簽約儀式,標志池州三縣分布式竹循環產業園項目正式落地。“該項目依托我們的竹制品出口經驗、中濟公司的專利技術,構建‘竹資源收儲—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產業鏈條,將竹材綜合利用率提升至100%。”安徽鴻葉集團副總經理楊德震介紹。各地循環產業園建成后可年消耗成品毛竹5萬噸,年產各種竹制半成品1.5萬噸、竹炭7000噸,年產值達1億元。
總投資5.6億元的年出欄14萬只蛋鴨養殖及冷鏈、加工一體項目簽約,總投資10億元的貴池區“現代漁倉”項目簽約……今年以來,我市新增農業特色產業項目22個、總投資37.9億元,全市建成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成色越來越足。
“我們將堅持以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錨定打造長三角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目標,突出‘內培外引’,不斷健全‘池出好味’品牌體系建設,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十五五’期間建成九華黃精、富硒、茶葉等百億級產業集群,綠色食品產業總產值達700億元。”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文明表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