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的“變形記” 重慶竹產業的千億突圍戰
核心提示
6月1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外貿優品中華行”欄目的鏡頭,對準三峽庫區忠縣長江畔——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瑞竹)的智能車間,一張張竹纖維板被送入流水線,“變身”為環保餐盒,闖出了一條綠色消費新路。
竹林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綠色工廠”之一。重慶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竹類資源分布區,截至2024年底全市竹林面積449萬畝,資源富集、潛力巨大。近年來,重慶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四側”有效聯動,從賣原料到賣技術、賣標準,再到竹文旅融合,竹產業正沖刺千億產值。
▲王建忠向記者介紹抗高溫、可冷凍的環保餐具。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6月20日,重慶瑞竹的智能生產線上,機器人手臂翻飛,竹纖維歷經18道精密工序,魔術般蛻變為抗高溫、可冷凍的環保餐具。
“像這樣的生產線,我們有23條。”董事長王建忠語氣帶著自豪,重慶瑞竹的產品在歐美市場很受歡迎,每年出口收入近4億元。
回到重慶廣袤的鄉野——這里擁有西南地區最密集的竹資源,449萬畝竹林郁郁蔥蔥。隨著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聯合發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的推進,重慶竹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科學布局竹品種、深化竹筍加工、激活發展潛能、推動竹文旅融合,重慶竹產業這座“綠色金礦”正煥發生機,逐步兌現其富民強市的“千億身價”。
價值蝶變
從粗放到精研,竹材身價倍增
芒種剛過,豐都縣三建鄉的雷竹林中,筍尖頂破泥土的脆響此起彼伏,與村民采收的歡笑聲交織。
市林科院工程師童龍站在林間,這片他指導發展的3000畝筍竹,已成為當地增收的支柱。
“重慶,天生是竹子的樂園。”童龍介紹,北緯28度到32度的陽光,帶來了溫濕的氣候,孕育了21屬168種竹子,資源密度與豐富度全國矚目。
在市林科院的資源圃里,童龍和團隊選育的“綠竹”“雷竹”“高節竹”“刺黑竹”等15個優質筍用竹品種,破解了竹產業“吃”的季節短、品質不穩的問題。他們精心繪制“周年供筍圖”,讓春有雷竹、平竹的鮮美,夏有麻竹、綠竹的高產,秋有金佛山方竹、刺黑竹的獨特風味,冬有精心培育的高價冬筍,力求四季鮮筍不斷檔。
好的資源稟賦,需要匹配好的加工技術。
南川區工業園區軒瑞食品的實驗室里,百香果的酸甜與羅漢筍的清冽正發生奇妙反應——該公司最新研發的“百香果羅漢筍”剛剛定型。目前,該公司將南川金佛山“筍中之王”與水果、蔬菜創新融合推出10余款產品,溢價輕松超過30%。
依托年產3萬噸方竹筍的優勢,南川構建起清水食材、即食休閑、預制菜、膳食纖維精深加工四大產品矩陣,一條3500噸液氮速凍生產線更讓“四季鮮筍”成為現實,錯季銷售價格提高3倍,牢牢護住“地理標志”的金字招牌。
“重慶竹筍食用加工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市鮮筍產量約25萬噸,36家加工企業設計產能超10萬噸。他表示,近年來我市著力突破低溫保鮮、脫苦等關鍵技術,發力膳食纖維粉、代餐、功能飲品等健康食品賽道,推動做足精深加工,讓高附加值貨架上的“明星”集聚。
位于梁平區的重慶竹貿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竹貿通)就是這樣的明星企業。過去,梁平的竹皮以6000—7000元/噸的價格出售給沿海,人家轉手加工賣6000—7000美元/噸;更令人揪心的是傳統加工產生了巨大浪費——80%的竹節、竹粉、竹屑成了垃圾。
2019年起,竹貿通咬牙投入2000多萬元,研發出全自動竹粉生產線,變廢為寶。在百里竹海深處的工廠里,曾經被丟棄的“邊角料”華麗蛻變,被制成竹粉:作為焊條輔助材料,在航天、航海、高鐵等高端設備制造領域發揮作用;也可作為“以竹代塑”的絕佳原料,制成可降解餐具、地膜;提純后的食品級保健竹粉,身價更是飆升至每噸16萬元。
而“賣標準”才是產業話語權的巔峰。今年5月1日,由重慶瑞竹牽頭起草的《竹纖維模壓容器》國家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這家庫區企業已手握30余項國家專利,產品通過中美歐嚴苛認證,暢銷海外。
“前沿技術正推動竹產業跨越式發展,”市林業局負責人坦言,“‘食用’與‘用材’雙輪驅動,在提升筍產品即食化、功能化的同時,重點突破竹纖維模塑、竹基復合包裝等高值‘代塑’產品,向新材料、新能源、數字化要未來。”
四鏈協同
政企研合力破局,疏通產業發展“任督二脈”
初夏的榮昌,10萬畝麻竹郁郁蔥蔥。區林業局副局長王玲的運動鞋踩過新修的林間道,張羅著竹筍和竹葉的采收。“竹子全身都是寶,”她如數家珍,“筍采到9月,葉子收到12月,筍殼筍節做飼料、食用菌培養基,竹竿也派大用場。今年全區筍竹產值預計能達1.6億元。”
早在2012年,榮昌竹產業產值就達到2.4億元,但此后產值卻呈現下滑趨勢。轉機源于2023年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榮昌推行“市場化運作、標準化建設、網格化管理、鏈條化驅動”“四化”工作機制,積極培育新型主體,矮化改造麻竹,“化零為整”集約管護,構建“企業+集體林場+網格林長+林農”的閉環利益共同體。
改革立竿見影:目前,該區新增集體、家庭林場38個,集聚加工企業20余家,形成了竹筍、竹葉、竹材、竹苗、加工剩余物利用五大產業板塊,產值強勢回升。
但隱憂猶在。部分林區道路的缺失,讓重慶竹材運輸成本比外省高不少,這成了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盡管地處筍竹大區,南川軒瑞食品的原料倉里,相當一部分竹筍卻來自外地。采購經理指著磅單:“本地鮮筍甚至高于外地的冷鏈價。”
“竹產業壯大,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扎根榮昌20余年的重慶市錦竹車廂板有限公司總經理龔舉平對此深有體會。他說,重慶有竹資源、有科研基礎、有加工能力,應對營造林、采運及初加工的機械予以適當補貼;對基地的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予以大力支持,在農業補助、冷鏈補貼、政策性保險、加工貼息等方面給予“真金白銀”扶持。
“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深度融合,政府側、市場側、創新側、人才側‘四側’有效聯動。”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將竹產業明確為“一主兩輔”特色產業寫入頂層規劃,整合各類資金8650萬元;加強銀政企合作,發放紓困資金4600萬元,構建供應鏈金融;投入6000余萬元打造“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產學研平臺,推動竹基復合材料、食品包裝等深度研發轉化。
一套“組合拳”下來,忠縣竹林面積達30.6萬畝,產業總產值6億元,竹農增收1.7億元,“忠州竹(筍)”聲名鵲起。
竹旅生輝
“竹”下功夫深,昔日竹山變金山
暑期即將到來,梁平百里竹海度假區開始熱鬧起來。竹海深處的獵神村,夢溪湉園民宿的預訂電話響個不停。
▲重慶市梁平區明月山百里竹海景區。通訊員 熊偉 攝/視覺重慶
“過去靠竹子造紙、挖礦掙錢,污染重;現在靠這片竹海,吃上了‘生態飯’!”村支書陳宗壽感慨。
百里竹海是明月山系中段的翡翠長廊,12座千米山峰夾峙著50公里竹海,300余種竹子匯聚,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高達5700個,夏季均溫22℃,全年320天宜游。
梁平的選擇是:關停污染作坊礦廠,劃定生態紅線,實施造林撫育、生態修復,將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打造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如今,依托“五湖四海”的空間布局(明月湖、竹風湖等,琴海、棋海等),百里竹海已擁有觀音洞(4A)、獵神居(3A)、壽海、蝴蝶谷等核心景點,建成梁山驛、夢溪湉園、墨林竹院等精品民宿,帶動百余家“竹家樂”,形成“百里星宿”民宿集群。
更令人矚目的是三峽竹博園——這里不僅是全市最大最全的竹種質資源基因庫(保存300余種活體竹),更通過竹里館、竹博館等載體,系統展示竹的生態價值與文化底蘊。
“‘竹林景區+研學游’的模式已然跑通。”梁平區文旅委負責人興奮地告訴記者,游客的到來,不僅帶火了竹簾、竹雕等傳統工藝品變身旅游商品,更催生了全竹宴、竹筍雞等特色美食,“景區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旅游產值突破15億元。”
梁平的“竹山變金山”并非孤例。永川茶山竹海,以茶竹共生的獨特景觀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4A景區;南川成立“方竹筍產業研究院”,為產業注入靈魂;忠縣也在規劃竹海公園、竹種園和康養基地。
“當竹林遇上文旅,‘綠水青山’的變現路徑豁然開朗。”市林業局負責人表示,重慶的筍竹資源多依山傍水,本身就具備旅游基因。未來的竹林培育和建設,將前瞻性地融入旅游發展規劃,讓這棵“致富竹”同時成為“減碳竹”“精神竹”“旅游竹”。
記者手記>>>
從“自然生長”到“產業覺醒”
行走在重慶的竹林里,最強烈的感受是“覺醒中的力量”。瑞竹公司流水線上“以竹代塑”的餐盤、竹貿通車間里論克賣的竹粉、獵神村竹海中興起的民宿,都在釋放產業覺醒的信號。
但在眼下,449萬畝竹海如同沉睡的綠色銀行,“存折”在手卻尚未完全兌現。“筍用竹體系日趨完善,但材用竹還要大力發展。”童龍坦言,重慶處于散生、叢生、混生竹混合區,全市449萬畝竹林,筍用竹136.6萬畝(16個品種),作為材用竹主力的慈竹面積雖有205萬畝,但低效林占比較大,“就像未經雕琢的玉料。”
一份資料顯示,我市慈竹、壽竹、白夾竹等鄉土竹種面積較大,開發利用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加工環節高附加值產品大有可為。
覺醒需要科技賦能。從市林科院選育的優質竹種,到竹粉在航天焊條、鈉電池中的跨界應用,科技讓竹子突破“初級農產品”的宿命。
覺醒更需要制度破壁。榮昌“四化”改革、忠縣竹產業發展組合拳等探索表明:打通政策堵點,綠竹自會成金。
竹子在中華文明中象征韌性。今天,重慶竹林正在經歷從“自然生長”到“產業覺醒”的蛻變。當科技之光照亮加工車間,當政策活水灌溉萬畝竹海,這根承載千年文明的綠竹,終將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挺立成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